外汇圈里的百味人生

要懂汇圈网 311 0
要懂汇

坚持原创,成为全球投资者的交流社区

没有人比我更懂汇

交易员的老前辈 --- 工行副行长王丽丽

"要真正出类拔萃,他们不能将自己的思维局限于路透或彭博终端的大屏幕,还要关注国外网站上的最新消息,关注国际金融机构的信息披露,关注美国国会在讨论什么,未来几个月内可能会出台什么法案,等等。"--王丽丽,前英国伦敦外汇交易员,现工商银行副行长。

1979年,英国伦敦金融城,当王丽丽走进英国四大银行之一米兰银行的外汇交易室时,八百多名交易员齐刷刷地回头看着她。"交易室有电影院那么大,我走进门,才发现一个女性也没有。"

王丽丽回忆着自己最早结缘外汇交易的情形。正是在伦敦金融城,她成为新中国最早的外汇交易员之一。而那时,即便在西方发达经济体,金融衍生品也才起步不久,女性交易员更是凤毛麟角。

虽然她已不再直接从事交易,但出色交易员特有的敏锐思维依然溢于言表。王丽丽说:"我会经常去交易室,观察交易员在电脑上一步一步地操作,发现并指出其中可能存在的问题。我也会时常提醒交易员,要真正出类拔萃,他们不能将自己的思维局限于路透或彭博终端的大屏幕,还要关注国外网站上的最新消息,关注国际金融机构的信息披露,关注美国国会在讨论什么,未来几个月内可能会出台什么法案,等等。"

"英国《金融时报》的市场版是一定要看的。要有前瞻性和预见性。"王丽丽推荐国际银行家们每日必读的《金融时报》--"这是30年来我几乎每天必读的"。

女性交易员在当时是"性别少数派",身为"少数派"的一员,本身就是一件值得自豪的事。一个听起来像玩笑,但却颇为真实地描述伦敦金融城交易员生存状态的说法是,交易员的寿命比一般人短,离婚率比一般人高,因为交易员用脑过度,容易兴奋,而且,全球金融市场一天24小时交易,交易员的作息时间同圈外人也有时差,同家人的沟通自然受到很大影响。

外汇交易员们有自己的小圈子。每天午餐时,他们会聚在金融城的几间酒吧里,既是"偷得浮生半日闲",让一直紧绷着的神经松弛一下,也是为了交流信息。当时,中资机构的外事纪律还颇为僵化,不允许中方工作人员涉足酒吧之类的地方。但王丽丽还是偷偷地跑去。在酒吧里,王丽丽同男性交易员们一起挤在长凳上,觥筹交错间,交换着诸如"近期美元走势如何"之类的话题。这么做其实颇有风险,"如果被领导抓住,我一定会被遣送回国的",王丽丽笑着回忆道。但不去与同行沟通、交流信息,"根本没办法开展业务",因此,这样的风险也是不得不去承担的-如果你真的想做出点成绩,而不是"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

1979年,中国银行自建国以来首次通过考试从全国范围内选拔优秀的年轻员工赴国外学习。一向争强好胜的王丽丽也报名参加选拔,"一共考了5门,我的成绩全行总分第一"。来到伦敦金融城后,到当时的英国四大银行--劳埃德银行(Lloyds Bank)、国民西敏寺(National Westminster,现并入苏格兰皇家银行集团)、巴克莱和米兰银行学习。

做了16年交易员,因为熟谙业务且精通英语,其间王丽丽得到诸多令人艳羡、甚至嫉妒的学习机会。除了外汇和衍生品交易,王丽丽还有机会陪同总行领导出访世界各地,以致经常会被误认为是领导的翻译或秘书。

看重激情与学习能力,应该是同王丽丽自己的个性相契合的。"我的求知欲很强,年轻时基本每天都要在办公室学习到晚上10点多。他们究竟如何能将固定利率折算成浮动利率,将利率降到LIBOR(伦敦银行间市场隔夜拆借利率)以下,居然还能有钱赚?如果我借了这笔钱,转手在货币市场上以LIBOR贷出,立刻就能赚到钱。当时感觉'这太神奇了',我的兴奋点一下就被调动起来。不厌其烦地问对方到底是怎么算出来的,从中了解到如何利用衍生品、票据之类的工具,以及各司法区不同的税收政策,造出复杂、精妙的模型",所有这些,在当时的中国金融业界,可谓闻所未闻。"你说金融是不是很奇妙?!其中的精妙之处,由不得你不感兴趣,不去投入其中,不去努力学习。"谈及此,王丽丽的双眸绽放出兴奋的光彩,而后她又不忘补上一句:"其实,我觉得自己还是挺擅长创新的,不像一般说的所谓女性在金融界会更'稳健'什么的。"言罢,又是爽朗一笑。

如今,外汇交易员出身的王丽丽已经成为全球盈利最高、市值最大的中国工商银行副行长,分管的业务之一仍是自己的本行--全球金融市场部。这个部门有100多人,其业务却涉及工商银行近一半的资产,而且"内资银行,无论规模大小,交易员出身的总行级领导,大概只有我一个",王丽丽言下不无自豪。



银行交易员 --- 外汇圈儿里的"特种部队"


严苛的选拔标准

有一群特殊的银行员工 --- 外汇交易员,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对外汇交易员的挑选十分严格。外汇交易员一般是国际金融,国际贸易或数学系本科以上学历毕业的,不能一毕业就马上上岗,必须在银行的其它岗位如私人金融业务、外汇资金管理或者非银行的金融投资机构有过工作经验。

据了解,在中国银行,对外汇交易员的挑选十分严格,经过选拔考试后,还要送到中行香港分行或伦敦分行进行为期1至3个月的集中培训,做贴近市场的模拟训练,学习操作技巧和方法,听世界著名银行家、外汇交易员讲授相关课程等等。学习结束后,有些交易员还要留在海外实习一段时间。

优秀的英文

作为外汇交易员,必须具有极好的英语水平。因为外汇交易员必须每一秒都要紧紧关注国际市场的变化,最好就是直接阅读外国经济新闻报道。因为中文报道有时间差,不能第一时间掌握最新信息,而且一些国际金融市场上举足轻重人物的原话译成中文后在意思上是有偏差的。

国际主要汇市的开市交易时间在广州是晚上至凌晨,在外汇交易电脑屏前连续熬几个夜晚甚至一个星期,对干这一行的人来说是常事,没有年轻强健的体魄实在顶不住。所以,银行里的外汇交易员的年龄基本上在24到场30岁之间,而且很少女性。

有胆有识 方为真英雄

在外国银行里,外汇交易员是不划入banker即"银行家"之列,而是归为specialist即"专家"或"专业人士"。要胜任这一职责,首先必须专业。

反应灵敏、有胆魄,很强的心理承受能力是外汇交易员必须拥有的素质。尤其是遇到国际汇市行情大幅波动时,必须短时间内做出"买"、"卖"或"不做"的判断,而这个决定正确与否,影响到的外汇资金可能是几千万甚至上亿,因此,外汇交易员按着电脑键盘的手既要果断又要敏捷,压力非常大。平常人难逢的所谓"千钧一发"的场景,在外汇交易员那里是家常便饭,因此,要想吃这碗饭就必须果断、临危不惧。

交易员的幽默事儿

一位资深外汇交易员提起了他交易员生涯中难忘的"第一次":第一次上交易台做第一笔外汇买卖,紧张得手都有些哆嗦,第一次开盘还算顺利,谁想在平仓时却把方向操作反了,再操作一次又反了,结果只好满脸通红地看着领导。而这位领导出于爱护新人的目的,把这个失误记在了自己的名下。

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美元呈贬值趋势,国际汇市行情上窜下跳,"让不少交易员死了好多细胞"。当时,有一位交易员,大概属多血质性格,常因自己的成功操作而激动,或为自己的判断失误而痛悔,他这种经常处于亢奋状态的情绪,让在他隔壁办公的一位女士受不了以致住进了医院!这位交易员深入人心的"镜头"是:在汇市行情紧张时,手上拿着的烟不是抽的而是吹的;常常是点了一支烟后不记得了又点一支,有时台面上同时烧着几支烟。据说,在几张属"古董级"的交易台上,至今还留有这些烟痕。

交易员的秘诀在于严守纪律

6年前和自己一起进入银行的那批意气风发的年轻人一个个地离开了,现在只剩下他自己。"不少人都是因为心态没把握好而离开的。"某银行高级外汇交易员何某说。

其中最关键的在于能否严格遵守纪律。

一个合格的交易员在每次进行买卖操作之前,就已经考虑好了这一次可以接受的损失,一旦接近目标,就会想办法止损,其前提是这次损失不会影响他的下一次操作。"我们这行当然不是小李飞刀,百发百中。"何说。

但纪律是死的,人是活的。一旦到了某个止损点,不同的人可能会产生不同的想法:有人看涨,有人看跌,"所以最难的就是遵守纪律。这要求交易员心态要好。"何说,"好的心态就是关键时刻一定要果断,该出手时就出手。性格黏黏糊糊的人绝对不适合从事外汇交易。"

经过6年的历练,何从助理交易员做到高级交易员,掌管资金权限也从1000万美元上升到5000万美元。

银行升职一般以工作年限为标准,3年左右升一次;交易员的职位分四级:助理交易员、中级交易员、高级交易员和首席交易员;每一级别对应不同的资金权限,最低1000万美元,高的可运作5000万美元甚至更高。

"最厉害的交易员当属为国家操盘的交易员,他们玩的资金很大,规模与以索罗斯为代表的国际基金巨鳄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

近几年,交易员出身的银行高管越来越多,其中最著名的是前建行行长王雪冰。同业语:王雪冰在全世界也是能排得上名的黄金交易员;还有前中银香港总裁刘金宝,他曾经是中国最年轻的外汇和黄金交易员之一,而且业绩不俗。但是,如果银行内部没有适当的制衡与严格的风控机制,也很容易走向另一个极端,王雪冰、刘金宝就是前车之鉴。

对于这一现象,作为同行的何认为,外汇交易是在极度市场化的环境中进行的,在这个市场长期浸淫的人,市场化的理念非常强,与现在的金融改革非常合拍。随着银行改革的深化,"心比天高"的外汇交易员队伍又能走出多少个银行家来,尚不好预测,但可以肯定的是,外汇交易员将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高盛交易员

华尔街旁的宽街85号26层,这里是高盛的纽约交易厅,屋顶是金属与木质的天花板吊顶,脚下是厚厚的男士俱乐部海蓝色地毯,450名高盛交易员在浴血奋战。多位精英的工资达到了7位数。

早上5:14,高盛交易员准时被WINS和CNBC-TV的新闻广播叫醒。商业新闻全是关于亚洲的。《财经时报》说今天是有关数字的一天:薪水、失业、GDP,重量级的数据,提示今天将是极具魅力的一天。

早上6:45,交易员乘坐电梯到达交易厅,他们的办公桌挤在一起,比老式打字室里秘书们的桌子还要挤。屋子里有压抑的但很兴奋的嗡嗡声,好像一个摄影棚。

在每张桌子上有两个25英寸的计算机屏幕,由一台SUN SPARC控制开关。

其中一台屏幕显示叫做"市场表格"的综合性报告和分析,它是不断变化的各种彩色表格、图、列表和共动新闻的组合。图中显示的犹如一张英国铁路时刻表,由出身于量子物理博士的MTV制片人重新设计:每条内容和描述都在不停地闪亮、起伏波动。当有实时更新时,屏幕上不同区域的颜色在几秒钟内随形状而变化来表示更新。

交易员们的另一台屏幕显示高盛内部的应用、交易分析、电子邮件和互联网浏览。还有一部数字电话,在每张桌子上有100条线,当其他交易员或顾客相连接交易员时灯就会不停地闪。交易员们每时每刻最重大的决定就是接听哪条线,哪条线能带来丰厚的利润。

上午6:47,高盛的伦敦交易员将交易传到纽约,接下来由纽约传到东京。全球范围的交易24小时不停进行。交易员们的"市场表格"显示新闻概要--左边是亚洲,右边是欧洲,美国的在下面。英镑的专业分析员宣布当天的预测:"50/60应是高的。"这个是交易员的专长。

"50"是英镑对美元的买方报价,"60"是卖方报价。是"1.6350美元买进,1.6360美元卖出"的缩写。交易员不用说报价中的1.63美元这部分。千百万的利润或损失就在这不到一分钱的数目上。

交易员一耳朵听一个电话,从市场表格中察觉微妙之处,集中精力看屏幕上的新闻浏览窗口。当有任何关于英镑的的新闻出现时,编好的程序都会发出嘟嘟声。路透社报道英格兰银行正在买进英镑。而另一个新闻提供者"骑士"(KNIGHT-RIDDER)报告欧洲资讯,《财经时报》的兑换率对英格兰银行的行为做出了响应。路透社又报道:"英格兰银行否认今天的行为是受通货膨胀的影响。"

在投入工作之前,交易员们要完成很多琐碎的任务以及写报告。市场表格自动包括了来自高盛子公司的图表、分析和评论,并将它们集合为两张纸的时事通讯,传真给所有客户。这些日常事务每天要占用交易员一个小时的时间。

上午7:26,一个客户,跨国的石油巨头,订下了1亿英镑来支付在英国的工资数额。如果交易员能够以较低的价格买进英镑,以高一点但又合理的价格卖给客户,这其中就有利可图。隔着几张台子的另一个交易员这时喊道:"我有一个卖家,有人要买一百吗?"

这个"一百",指的是一百个"球"。一球就是"一百万"。银行间市场,这些大型金融机构的交易员是以"球"为基本交易单位的。

他的意思是1亿(100个百万)美元的英镑货币。交易员盯着屏幕上市场表格的两部分看--一部分在显示全世界谁在买进谁在卖出英镑,另一部分在闪动着不断更新的实时价格。交易员开始买进:"我在50(1.6350美元/英镑)的价位买进40(百万英镑,相当于4000万)。"屏幕上的价格保持不变。"我在50的价位买进20。""我在50的价位买进40。"他现在已经在5秒钟内买进了价值1亿美元的货币。

在交易场所后面的的一间办公室,一个警报器(用于管理意外事件的计算机设施)--吸引了高盛风险货币管理者的注意。风险分析报告窗口在它的市场表格监视器上闪动。

他看到交易员在8:00之前买进了价值一亿美元的英镑。如果英镑价格下跌怎么办?高盛将英镑卖给石油公司这个用户时就赚不到可接受的利润。风险管理者打出的一行字出现在所有英镑交易员的屏幕上:伙计请注意你的头寸。这只是在运动初期,随着市场表格的出现,风险管理者将交易员和他的英镑头寸纳入了"监视"列表,列表中还有交易室中其他受监视的头寸。

它们按预定的工作程序分别排列,很像等待着陆的飞机,如果英镑的价格跌倒50以下,或交易员买进更多,警报就会响,风险管理者将会插手。

上午8:01:交易员在交易之间短暂的空闲时间里点击"盈利和亏损(P&L)",检查他的个人表现,这是和奖金直接挂钩的。到目前他的表现还不错。

上午9:30:穿过房间,在证券交易台爆发出一阵喧闹声,一些接管的传闻让套利者疯狂起来。交易员的年纪使他能够会想起几年前套利者们站在屏幕上一堆未连接的数据前,气喘吁吁地计算着--买得过多、卖得过多、波动率、评论。新的市场表格为他们运行了模型分析和分析,自动指出套利机会。

上午10:00:屏幕上的绿灯亮了。这是交易员的一个小玩艺儿:他将新闻过滤器设置成一旦滚动新闻中保喊"美联储"字样时绿灯就闪亮。现在市场表格的新闻窗口出现了联储主席的评论,紧接着是分析家意见和交易建议。

上午10:01:美联储主席发表讲话。随之市场发生动荡。现在交易员平息市场波动。市场表格闪动着英镑报价--55买进。他卖出了一部分在50点买进的英镑,并看到监视器中他的工作业绩分数马上上升了。

下午4:00:到了"传递文本"给东京办公室的时间了,然后东京再传给伦敦,再回到纽约宽街85号。在高盛的交易王国里,太阳永远不落。虽然筋疲力尽,但很有成就感。交易员在市场表格设定如果英镑报价突破60则自动呼叫。然后他放下了这一天手中的武器。

面向散户的外汇基金 --- 林青迪

越来越多的华尔街人士鼓励散户投资者投资外汇。资金管理公司也顺应潮流,推出了一系列允许散户进行外汇投资的新基金。

另外,一些从散户做起的交易好手开始顺应时势,在香港等金融自由港注册资产管理公司,开始向散户提供外汇基金产品。除了精心选择交易平台之外,他们甚至对基金的名称也情有独钟。外汇交易者林青迪和他的交易伙伴正在筹建面向中产阶段的外汇基金。

"过去,金融顾问往往会向散户者建议持有股票、债券、房地产等,一般是不会建议他们购买外币资产的。但现在却不一样了。香港和中国大陆的一些中产阶段手里持有不少的外汇。这些外汇多用于外贸业务、子女的留学和旅行。"林青迪说。

近年来,亚洲各国经济和股市却突飞猛进。大量新贵应运而生,并开始大肆挥霍。

新技术的诞生让亚洲出现了一批年轻的互联网巨头。活力十足的企业家们为亚洲日渐壮大的中产阶层提供全方位的服务,从名牌服装、廉价机票到手机网络无所不包,从而得以发家致富。比如中国互联网巨头张朝阳(Charles Zhang)买下的22米豪华游艇,以及日本餐饮和酒店经营者Kunisuke Sadakata的私人喷气式飞机和直升机。还有印度新晋富豪、食品大亨威尼-库马尔(Vinit Kumar),他收藏的高价艺术品都没地方挂了。

万事达卡的王月魂说,世界上正在出现一个全新的富有企业家群体。其中许多人都很年轻。比如在中国,大约22%的富人在30岁以下,而47岁以下的占64%。

2008年,中国大陆的亿万富翁俱乐部又新增28名成员,总数达到42名,而香港新增五名,在最新的富豪榜上占了26个席位。福布斯2008年11月公布的一项调查结果估计,2007年,中国大陆最富有的400名富豪总资产净值达2,880亿美元,较上年同期增加了148%。

从高盛(Goldman Sachs Group Inc.)离职后,交易员卡马利(Shafiq Karmali)计划开设一个专注于亚洲股市的对冲基金。基金公司名叫Cypress Lane Capital LLC,总部将设于香港。

对冲基金研究公司(Hedge Fund Research Inc.)的数据显示,客户对这些曾经横行一行的对冲基金变得失望,09年的头三个月里,就从对冲基金行业撤回1,030亿美元。08年,对冲基金行业遭遇"黑熊跳楼"--行业亏损创下新高,资产缩水到1.33万亿美元。

筹钱也大不如前,同样多的汗水,收获的果子却不到早先的一半。2009年,新基金09年从投资者钱袋里平均能筹到7,500万美元到1亿美元,2007年,却是2亿美元至2.5亿。

一家对冲基金的首席执行官Sharath Sury毫不讳言高盛的"光环效应",他离开高盛后,一夜之间筹资10亿美元的日子早已远去。虽然有经验的交易员被客户相中的机会更多。

乐在其中的炒汇散户 --- 费尔泰格

当大部分美国人仍在沉睡时,费尔泰格却坐在加州房间里的电脑前,押宝澳元。

黄金、银和原油都跌了,亚洲股市交易也疲软。这位43岁的投机家认为,这是一个不错的短线机会,因为与大宗商品密切挂钩的商品货币澳元给了逢低建仓的机会。事实证明,他进行的交易赚钱了。

费尔泰格说,我热爱这个工作。他去年离开了从事了14年的房地产业,全职做外汇保证金交易。费尔泰格是幸福的美国人,因为在这个金融强国,外汇保证金是合乎美国法令的,美国境内的外汇经纪商都接受美国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CFTC)和国家期货协会(NFA)监管,正在成为主流的金融产品。

权威媒体CNBC也把外汇保证金当成"金融黑马"宣传,至于芝加哥商业交易所和庞大的花旗集团,直接推出了针对费尔泰格这类散户的外汇保证金平台。地球对面的东方同行们,除了日本、新加坡等少数发达国家,还在争取"小三转正"--从不能大白于世的尴尬状态中,争取自己被公众认可的名份。

费尔泰格说,他把最初的5万美元投资变成了上百万美元。

从芝加哥商业交易所(Chicago Mercantile Exchange)到花旗集团(Citigroup Inc.)和德意志银行(Deutsche Bank AG)等机构最近推出了针对小户头的外汇产品和在线外汇交易平台,而往常则更多的是针对机构外汇交易。

尽管各国央行和跨国公司占了近4万亿美元全球每日外汇交易的大部分,个人投资者进行的外汇交易如今接近1,200亿美元。据位于波士顿的金融服务业研究及咨询公司Aite Group的数据,这个水平较一年前增长了约20%,较3年前更是几乎增长了一倍。

外汇媒体人 --- 李芊丽

外汇媒体观察人士将李芊丽的"新外汇"网站(应采访者要求,采用化名)视为是中国北方最重要的网络媒体。预计李芊丽将与"新外汇"的其他员工和一个新的合作伙伴推出新的出版物。

知情人士说,李芊丽认为"新外汇"依然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她对此感到兴奋。中国庞大的外汇需求是"新外汇"快速发展的良好基本面。厉兵秣马,戮力以往的黄金时期就在眼前。

几乎所有的高层编辑都对李芊丽的决策能力表示钦佩。作为中国外媒体圈的重要一员,李芊丽也以平易近人和见树又见林的管理能力赢得了圈内人的认可。

中国的外汇媒体承受着盈利的压力,并且不能象许多国有媒体一样旱涝保收。媒体分析人士Franklin Stanley说,这对中国的外汇媒体提出了严苛的要求--既要保证内容的质量,又要在收入上成为佼佼者。近年来好几家外汇媒体都倒掉了。他还说,中国外汇媒体设立的方式在基础上就是不稳定的,今天的明星明天就可能成为烈士。他对"新外汇"在内容和收入的双重胜利表示由衷的钦佩。

知情人士说,李芊丽下一步将会争取美国和英国的风险投资,并进一步实现她的扩张计划。但李芊丽对外汇媒体的人才培养有些担忧,"这一行业正在培育,所谓的权威媒体在外汇零售交易上甚至缺乏基础知识--比如说银行间市场、监管机构、外汇经纪商以及网络外汇。他们甚至把花旗银行和德意志银行的外汇零售交易归入不接入银行间市场的黑平台。我期盼真正专业的财经记者出现。"

数位记者和编辑说,他们准备追随李芊丽,他们完全认为李芊丽在管理上的投入不会分散她在外汇专业上的注意力。一位记者说,在"新外汇"的哪个部门工作对我们来说并不重要,我们只是跟着她干,就是这样。

在那些希望中国外汇媒体突破、专注投资者教育的人眼中,"新外汇"的代表人物李芊丽一直是希望的象征。出身记者世家的李芊丽从前是某证券公司国际部的工作人员,她因勇于突破的性格而闻名。

在她的领导下,"新外汇"以快速跟踪外汇热点和提供解决方案而成名,其主要策略是将不同的人才整合起来,用各尽专长的团队优势去攻克一个个媒体行业的难题。这种策略使得"新外汇"可以在保障收入的情况下,不断攻陷新的媒体制高点。

李芊丽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我们知道方向在哪里,努力灵活地攻克,不退缩。

对冲基金与政府的争锋--琼斯与港府三杰

1997年7月2日,依照罗德里•琼斯(Rodney Jones)和其他同事的侦查报告和作战计划,金融大鳄乔治-索罗斯的量子基金带领和其同样凶悍的其他对冲基金发起了对泰铢的猛烈冲击,

琼斯是索罗斯基金的高管之一,亚洲金融危机之前他以中国香港为中心,并深入到东南亚各国研究该地区经济发展的真实状况。基于他的第一手资料和数据,索罗斯开始注意到又一个令他心驰神往的攻击目标。琼斯随后还向索罗斯旗下量子基金冲击亚洲货币提供详细作战计划。他是当年亚洲战营里最主要的操盘手之一。

琼斯当时驻扎在香港,不过大部分时间是马不停蹄地造访周边的东南亚国家,为索罗斯基金的大举进攻寻找突破口和准备作战计划。"那一年我们在这一地区飞来飞去,我们直接与开发商见面,也与银行甚至当地记者交流。"他发现整个楼市泡沫已经很多,部分开发商支付利息都有困难,"但银行还是帮开发商找来很多美元贷款"。

琼斯花了很长一段时间仔细研究,认定泡沫局面难以维持,于是提前6个月准备,逐步建立起沽空仓位。6月份,对冲基金再度向泰铢发起致命冲击,泰国央行被迫宣布放弃固定汇率制。当天泰铢重挫20%,随后泰国央行行长伦差•马拉甲宣布辞职。8月5日,泰央行决定关闭42家金融机构,至此泰铢陷入崩溃。

在此期间,对冲基金还对菲律宾比索、马来西亚林吉特和印尼盾发起冲击,最后包括新加坡元在内的东南亚货币一一失守。

随后,对冲基金开始了对港币长达十几个月的持续进攻。是役,宏观对冲基金在汇市、股市、期市联动造市,全方位发动了对于港元的立体式袭击:首先大量沽空港元现汇换美元,同时卖空港元期货,然后在股市抛空港股现货,并于此前后在恒生指数期货市场大量沽售期指合约。

1998年1月和6月,趁印尼盾和日元暴跌时,对冲基金又分别沽售港元,但在香港特区政府的抵抗下,三次进攻均未摧毁港元。

不过,进入1998年8月,情势发生转变,外汇市场对港币的炒卖气氛积聚,各种谣言四起,市场信心岌岌可危。到了8月5日,在美国股市大跌、日元汇率重挫的配合下,对冲基金发起对港元的第四次冲击。1998年8月10日至13日这四天,对冲基金继续在汇市冲击港元,同时又大肆沽空期指,抛出股票,借市场恐慌之际从资本市场牟取暴利。

8月14日,这一场攻防战中一直处于防守的香港特区政府最终选择反击。曾荫权、任志刚与梁定邦是组织反击战的"港府三杰"。

14日开市前半小时,时任香港证监会主席梁定邦接到时任财政司司长曾荫权的郑重通知:为捍卫联系汇率,打击国际炒家,港府决定对股、期两市进行干预。此后港府召集香港外汇基金咨询委员会紧急会议,就动用外汇基金干预股市取得了一致意见。

当天上午,港股继续低迷;但至午间,市场传出"政府外汇基金将入市"的消息;下午,金管局总裁任志刚亲自坐镇指挥,港府出手干预股、期两市,正式打响了反击之战。

港府14日出手的时机选择可谓恰到好处,因为接下来的3天是周末和抗战胜利纪念日的休市安排。再开市时,美国股市已大幅回升,日元汇率在日本政府可能干预的情况下逐步趋稳,亚洲股市也因此开始反弹。随后,在诸多外围利好因素刺激下,香港股市展开强劲反弹,港元汇率恢复稳定。

据香港金管局数据显示,在8月14日至28日的两周内,政府吸纳的股票约有1200亿港元,相当于当时整个市场7%的市值,这些股票后来全部交由香港特区政府的"盈富基金"管理。

香港特区政府面对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遭遇的双重冲击,毅然迎接对冲基金的挑战。这在当时引起轩然大波,甚至有人指责香港特区政府抛弃了特区自由经济的原则。时任香港财政司司长曾荫权透露,做决定的前夜曾因压力巨大而流泪。

但是,英雄总是惺惺相惜。"要问香港这一战的经验教训,我们当时一度怀疑香港特区政府的干预是否能有效,因为时机和战术的选择至关重要。现在看来,香港特区政府当时出手的时机选择非常好。"十年后,琼斯回忆起那一天香港特区政府的坚决出手时,仍表示出相当的敬佩。

失业者 --- 池福泉

失业给池福泉带来了诸多挫折和失望。

作为单枪匹马的单干户,他目睹了自己的饭店生意一落千丈,关闭了北京王府井西侧的饭馆,在家待业已经有数月,每天去学校接送自己8岁的女儿,周六日则陪着女儿参加她的跆拳道课程。他正在考虑成为中国招行银行的外汇期权客户。

招商银行是中国最出色的银行之一。1982年,中国干部离退休制度确定后,深圳改革的元勋65岁的袁庚依然工作在第一线。并先后创立招商银行和平安保险两个著名企业。"当你走进招行银行的王府井支行,就会感觉到它与其他银行的不同。"池福泉放下手机,拒绝了民生银行推销理财产品的一个客服电话后说。"比如说,这位民生银行的客服控制不了推销失败的失望语气。"

外汇期权是中国大陆停止外汇保证金业务之后,硕果仅存的外汇杠杆产品。08年6月,中国银监会全面停止了中国数家银行的的现汇外汇保证金业务。理由是交易者大多发生亏损以及银行不能控制这方面的业务风险。

他的妻子对他"做外汇"有些担忧,但很乐意看到丈夫和孩子建立起更为亲密的关系。池福泉的妻子是他留学英国的同学。目前就职于北京中央商务区的一家中型企业。他们在中国房价飙升之前就购买了自己的房产,没有还贷的压力。这让池福泉暗自庆幸。

池福泉说,失去工作很可怕。但他又说,还好有妻子能够支撑这个家庭,我已经三十六岁了,失业或许能带来新的转机。

现在,夫妻总是有种不自在的感觉:这个曾经成就斐然的男人现在必须面对失业的痛苦以及可能的耻辱。在中国,男人主外赚钱是天经地义的真理。十年前,池福泉曾留学英国是家族里颇为荣耀的事情。

但池福泉也不至窘迫到勒紧裤腰带才能过日子。虽然在中国,失业给民众生活带来的影响会是巨大的。大陆尚未建立起充分的社会保障体系,一场重病就可能使一个家庭陷入困境。

外汇避险公司总裁 --- 谢东风

谢东风刚开设了自己的外汇避险公司。在北京,他凭借英语培训和CFA培训而捞到了第一桶金。他认定中国将有庞大的外汇避险需求,决定开设自己的外汇避险咨询公司。

谢东风并没有浏览每份简历,而是向每位求职者发送了一封电子邮件,对求职者有意谋求公司职位表示感谢,并请他们参加在上海的一次开放参观活动。结果只有15名求职者到场。

谢东风说,未来的路由他们自己决定。求职者坐在自己的房间里,在网上到处申请职位很容易,但有300多人都没有迈出第一步。这缩短了筛选程序。

在35分钟里,谢东风和他的业务骨干们没有和求职者一一面谈,而是请15名求职者到达直接向着15名求职者询问了几个难度较大的避险问题,看看他们是否适合外汇避险顾问的职位。这种做法与众不同,但却很有效率,因为你可以排除那些并不是非常热衷的求职者--比如投了简历却没来的二百多位。当晚结束的时候,该公司选出了3位求职者,随后请他们再来参加三天后的单独面试。

谢东风说,我们现在更加严格了,因为如果招聘者和工作岗位不适合,我们会浪费大量时间和精力。要知道培养新人就要消耗主管相当的时间,而且这些新人因为不喜欢一些压力沉重的工作,而选择离职。这意味着主管的心血少有结果。

现在,谢东风在招聘之前求助中国一家招聘网站上制订的性格测试,并严格淘汰那些动机不纯的应聘者。"外汇避险岗位的知识结构涉及一部分外汇交易,一些想偷偷做交易的人也混在求职者其中。他们并不热衷避险业务,只想通过外汇保证金交易赚钱。这种做私活的想法,在这个圈子由来已久。"谢东风并不掩饰自己的失望之情,"当你让他们承担责任重大的工作时,这些所谓的交易者多会选择逃避,交易水平也谈不上优秀。"

此前数年,他在面试过程中相信直觉,但这并不总是能招到最好的应聘者。现在他不再心存侥幸了,而是要求所有求职者完成15分钟的调查问卷;问卷意在预测人际交往风格、未来状况和激励因素等。谢东风说,我们相信职业测试,避免招到不合适的人,这比简历或其他东西更为重要。人们在结识新人的时候,总是表现得最好,但当他们心态放松、做回自己的时候,你就会看到他们真实的一面。谨慎地筛选他们,一旦开始工作,精挑细选出来的人就会大不一样。

黑平台经理人 --- 叶荣

上世纪90年代初,中国兴起了第一批外汇保证金交易者。广东少年叶荣开始为广州的香港经纪商做服务生。和其他心不在焉的打工仔不同的是,叶荣看起来很有钻劲,经常在办公室学习到深夜。

和叶荣一起学做交易的高燕说。叶荣会热心地给你讲交易。人也很慷慨,1997年,他曾经和高燕的弟弟在广州跑了整整一天,并迅速在高燕的家中攒了一台简单的电脑。高燕的弟弟至今都很感谢叶荣,通过那台电脑,他以计算机系优等生的身份通过毕业答辩。许多人都愿意和叶荣交往。

但没想到的是,叶荣却走入了今后人生的另一个模式 ------ 他用浮华的生活方式把人们吸引到他的身边,随之而来的还有对他行骗的不断指控,从招工到最后的黑平台欺诈案。

从奋发图强的少年岁月到监狱中的囚徒时光,叶荣的人生路线让人叹息:曾经的热心少年、被欺骗的外汇交易、看重车房的曾经女友、和大呼上当的投资者。在被警方调查时,叶荣坚持称自己是清白的,他在公司业务是依法行事的,但当他的技术合作者,一位计算机专业人士出现时,叶荣脸色黯然。

虽然警方在取证时,人们依然说他是个热心人、温和有理,很专业。但他很不幸他不会有机会为自己辩护,因为开发交易平台的伙伴对黑平台的运作原理一清而楚。伙伴的IT研发技术也没有用于正道。

"叶荣很聪明,他在合同上钻研许久,甚至专门设计了一些模棱两可的名词,以避开黑平台的恶名。"他的前客户许景名说。"太聪明的人在金融界难以长久,他们总会寻找最轻松的路,而忽略了监管的约束力。"许景名把叶荣与期货界的一位高管相比。那位高管毕业于北京大学法律系,曾担任中国金融监管机构的法律顾问。

1998年5月,叶荣与女友同居。他们的"婚姻生活"一点也不太平。两人曾因纠纷而劳动警方大驾。其女友因为叶荣没房没车而疏远他,并不时以分手来提醒她。他们共同的一位朋友说,这位女友对叶荣的影响很大。

珠三角是中国国际贸易的重地,诞生了不少富豪,同时不少金融骗局都在这里发生。广州天河千篇一律的玻璃混凝土写字楼里充斥着五花八门不容错过的新公司,合法不合法的都有。叶荣就在这样的环境里生存。

叶荣的一位同事说,他算得上有魅力,虽然他的英语结结巴巴,但打字极快,文案很漂亮,讲解市场时也很有说服力,并且,再困难的时候也会穿着价格不菲的西装。他曾经在地下室里生活过几个月,但对地下室的领居们依然说他曾经的销售辉煌以及极具气质的妻子。

因为选择了黑平台公司,他投入的资金被黑心商人卷走。这样的结果没有让他退出不见光日的金融骗局,而是开始研究金融圈里的黑平台骗术 --- 也就是不与银行间市场接轨,不接受监管机构约束,自拉自唱的地下外汇平台。无论在美国、英国、日本还是新加坡,此类黑平台均在金融欺诈之列。凭借他的出色营销能力,他很快积累了一批客户。客户大多缺少实战能力,在外汇操作中自然亏损,亏损的钱流入了叶荣的腰包。但心不甘的客户们继续注资以求还本。

盛宴嘎然而止。一位客户在美国监管机构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CFTC)和国家期货协会(NFA)的官方网站上,均未查到他所声称的机构名称。狐疑的客户立即邀请美国的朋友对叶荣的公司进行调查,却发现叶荣声称的美国外汇公司纯属子虚乌有。

他开始质疑叶荣的信用,并指出他的公司有可能在欺骗投资者。亏损的客户联合起来,发起对叶荣的声讨。叶荣的瞒天过海美梦正式破灭。

如果叶荣没有被外汇圈里的黑平台欺骗,有幸接触一位同甘同苦的女友,不来经济负担沉重的大城市淘金,曾经阳光的他或许会在二线城市的一家外贸公司里担任出色的经理?

"下线"的出局

她的QQ永远在线,周末反而是最忙碌的时间。她的脸色看起来很疲惫。

姐姐来上海看她,她只好暂停了手头的很多工作,在家人眼中,向来不希望她参加营销类的工作。对家里的正式说法是搞"策划"。

很多中国的网络炒汇人士进入这个市场都是缘于"外汇经纪商"的培训---虽然他们不知道真正的外汇经纪商和黑平台的巨大差别。

真正的外汇经纪商,在公司所在国必须接受当地监管机构的约束。例如英国CMC公司必须接受英国财政部下属的金融服务管理局(FSA)的监管。同样的,中国银行英国分行也接受FSA监管。至于登上美国主流金融媒体CNBC的FXCM集团,其FXCM美国公司则接受美国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CFTC)的政府监管和国家期货协会(NFA)的行业监管。FXCM和GFT等合规的外汇经纪商也是华尔街日报和路透社关注的明星公司。至于美国嘉盛集团,正在美国纳斯达克市场上市。

黑平台在任何国家都是过街老鼠。黑平台的最大特征是不把客户单子接入银行间市场,而是把客户资金转入私人账户,让客户暴露在剧烈的外汇风险之下,亏损投入的资金。这些亏损的资金,客户自然不会索取,存放在私人账户的钱就成了黑平台"主人"的了。为了获得更多的黑心钱,这些"主人"不惜在黑平台上动手脚,让客户亏损累累。黑平台必须让客户的整体资金亏损,否则"主人"就要赔钱。中国民间论坛上,有种"对赌"的民间说法,指的黑平台的这种"你亏我赢,共争一蛋糕"的模式。黑平台主人最为忌惮的就是交易高手。黑平台没有监管,就象玩骰子没了裁判,他祭出个遥控骰子就能让你输光。

目前,越来越多的外汇经纪商选择了ECN模式,他们更欢迎交易高手的加入,因为高手会在市场上持续生存,他们不断的交易,将为ECN模式的经纪商提供永久的收入。

而早先的做市商(Market Maker)正在走向衰亡。在这种做市商模式下,他们是散户的对手方(Counterparty)。做市商与散户同样在争一块蛋糕,但所作所为均在监管机构的监控之下,不得动用歪心眼欺骗散户。有了监管机构,就有裁判了。玩骰子?裁判会先检查骰子真假,遥控骰子?扔到垃圾箱!老千一定要清洗出局。骰子检查完了,散户和做市商坐在桌子前按规则玩,谁有本事谁赚钱,做市商赔了,该破产就破产,散户输了,也别不认账,到处投诉找媒体,失去了应有的风度。本身就是高风险交易,先看过风险披露说明书,再做决定也不迟。

在美国,赌博是合法的,大学里甚至为赌博开设了硕士学位。但是在美国,玩障眼法的"老千"也是犯法的。黑平台就是在世界上走投无路的"老千"。

"后来我才知道他们是行业老千,早先只是觉得他们西装革履和漂亮的培训资料,我並不觉得他们是坏人,并且我确实能非常、非常勤奋地工作。但现在看,这种想法是幼稚的。"她说。

二年前,她放弃了在家乡的教育工作,来到上海,为这家外汇公司做职员。现在,她对这种生活感到了恐惧。等以后规范了,就象美国那样规范时,再回来也行。还是找个政府关心得到的行业吧。。。

斑马投诉温馨提示:投资有风险,交易需谨慎!

外汇圈里的百味人生-第1张图片-要懂汇圈网

标签: 外汇

发表评论 (已有0条评论)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